循環要平衡,就靠碳中和

  1. 首頁
  2. »
  3. 有機專欄
  4. »
  5. 有機X淨零
  6. »
  7. 循環要平衡,就靠碳中和

關鍵字:碳中和碳捕捉與封存碳吸存淨零排放溫室氣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carbon neutralit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arbon sequestrationnet zerogreenhouse gas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2023年3月完成了第6次評估報告(AR6)的綜合報告,報告中指出,自從2018年IPCC對世界呼籲控制地球升溫不高於前工業革命水準1.5°C的挑戰以來,相關氣候行動的推展速度及規模仍不足以減緩氣候變遷,已造成更頻繁且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及人們。

但假如我們能立即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擴大氣候行動和基礎建設來強化韌性,在2030年以前減少一半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我們仍有希望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C以下。

碳中和 v.s. 淨零排放

依據前述IPCC的報告,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指一個組織單位(entity)的二氧化碳(CO2)人為排放量,在衡量期間內,與CO2人為清除量相等[1]。簡而言之,即是指藉由封存、吸存或抵換的碳量,抵銷排放的碳量,使其對地球達到「淨零CO2排放」(net zero CO2 emissions)。不過碳中和專注於控制CO2,若要將所有溫室氣體皆納入計算,即是國內較常使用的「淨零排放」(net zero GHG emissions)。

專家指出「實現碳中和」的三種方法,分別為碳捕捉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及減少碳排放,其中以「土壤碳吸存」最有抵銷碳排之效益及潛力。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認識三種「實現碳中和」的方法!

碳捕捉及封存

係指二氧化碳之捕捉與封存,將二氧化碳排放源(如火力發電廠、石化廠、煉鋼等固定之排放源)所產生之二氧化碳加以分離及壓縮,不讓其直接排放至大氣中。

再透過碳封存技術,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透過管線等輸送至地下水層、海洋水層、舊油氣田、舊礦坑等合適的封存地點,藉由地層或海水層之封閉與吸附,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予以長期封存。捕捉到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再利用,創造產業價值,例如精緻成食品級二氧化碳。

碳吸存

廣義而言,係指所有增加碳匯(carbon sink)含量的過程均可稱為碳吸存,因此凡舉能使海洋、土壤、森林等自然碳匯含量增加的過程均可稱之,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大氣中,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

土壤做為主要的自然碳匯之一,透過有機農業提倡的減少機械對土壤之擾動、輪作與間作、作物殘體回田、堆肥製成及草生栽培等耕種方式,可提升土壤儲存碳的能力。

減少碳排放

溫室氣體過量是造成氣候變遷加遽的主因,最常見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為以下四種: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氟氯碳化物(CFCs)和氧化亞氮(N2O),其中影響全球暖化最多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

在農業操作上,因有機農業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可減少因生產化學製品產製過程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化學肥料施用後可能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結語

企業或組織透過盤查、分析、減量、抵銷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而我們可由日常生活做起,透過支持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產品、減少食物浪費、落實資源循環等,共同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分力。

[1] 但如果衡量範圍非全球性(例如地區性、國家性),計算之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清除量不僅限於能直接管控的範圍。

整理:郭雅芩

製圖:吳宣佑、理珂品牌設計有限公司

編輯:湯雅雯

資料來源:

1. IPCC (2023)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H. Lee and J. Romero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doi: 10.59327/IPCC/AR6-9789291691647.

2. 林茂文(2021)。碳中和對全球能源系統的巨大衝擊與變革。石油季刊,57(3),1-38。

3. 胡均立、林瑞珠(2010)。臺灣推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之經濟可行性初探。經濟前瞻,132期,P84 – 86。

4. 陳忠義、林亨勳、王經文、王亞男(2017)。植林減碳-淺談森林的碳吸存。自然保育季刊,99,P4 – 15。

5. 詹詒絜(2022年5月5日)。淨零、碳中和、負排放~「氣候小學堂」帶你一次看懂9大氣候目標關鍵字。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s://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detail/3255

6. 吳季柔(2022年2月6日)不可不知的淨零、碳中和、負碳排!氣候發展關鍵字一次搞懂。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86741

延伸閱讀:

1.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2023年12月15日)。在地資源循環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2.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2023年05月18日)。農業淨零主軸四大掌門之二-「增匯」。

3.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2023年04月28日)。農業淨零主軸四大掌門之二-「減量」。

3.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2023年03月24日)。吸碳高手-黃碳綠碳藍碳。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