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國際研討會、多功能農業、農業永續發展政策、真實成本會計、淨零排放、永續農糧生產系統、綠色糧食戰略、免耕、土壤生態系統、友善農法、草生栽培、非市場價值、生物防治、Organic Agri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rue Cost Accounting、Net Zero、MIDORI、No-till
活動時間:113年10月1日09:00~17:00
活動對象: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有機農業相關推廣人員、學術研究界相關研究人員、有機農業從業人員、非營利組織(NGO、NPO)人員、對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興趣之企業與大眾。
活動成果:本次論壇報名人數共計440人,以產業人員居多,其次為大專校院、研究機構、政府機關與非營利組織人員等。因天氣因素,本次研討會實體參與人數計201人。
有機農業不僅提供安全、健康的糧食,同時對於環境永續發展、淨零排放也有著重要貢獻,快跟著小編來溫習一下2024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國際研討會各主題重點吧!
【專題演講】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於農業永續發展相關政策之應用
一、增進多功能農業效益:有機農業及生態系服務之政策意涵
-
- 多功能農業(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及經濟收入等價值之外,同時涵蓋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及遺產價值等)及農業活動所產生的負面效益及負面外部性影響,展現農業在社會、文化、經濟及環境方面的多元角色和效益。而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則屬於多功能農業所提供的多項服務項目之一,著重在農業所提供直接及間接的價值,大多反應農業活動中所產生的正面效益,特別是農業生態系統服務提供給人類在供給面、支持面、調節面及文化面等價值。
- 我國農業GDP在1951年達到30.6%,但到了2020年卻下跌至1.3%,顯示我國經濟發展重心逐漸偏離農業,農民數量逐漸下降且呈現老化的趨勢。糧食自給率從1984年的55%下降至2020年的31.7%,農業產值也連年下滑,顯示過往以糧食價格為主的農業政策亟需轉型。
- 近年來,我國農業政策著重在農業的非市場價值及產生的外部效益,如有機農業認驗證制度建立、有機農業相關獎補助政策、對地綠色補貼以及瀕危物種保育標章等,希望藉由新型農業政策穩固農民收入、減緩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的衝擊、改善及保育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並提升農民轉作有機農業的吸引力。
- 講者建議,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需有合理的補貼依據,最低補貼額度需彌補農民轉作有機農業期間的損失,其餘補貼額度則可依據有機農業所帶來的生態系統服務效益來設立標準。然而,不同農地、耕作模式及栽培作物類別所帶來的生態系統服務的效益並不相同,因此需對各生態系統服務項目進行權重的排序,如此才能客觀比較各項目的價值,並制定出農業補貼政策支付範圍及補貼額度的規範。
- 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逐年上升,世界各國在2021年的氣候高峰會上宣示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我國也宣布目標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然而,由於國內缺乏自產能源,企業型態也以高耗能產業為主,如何使排放的溫室氣體透過再生能源的開發、負碳技術(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等)、自然碳匯(森林、海洋及農田生態系統)等移除溫室氣體的方式,盡可能抵銷至零,為未來政策發展重點。
- 為了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增加自然碳匯量為發展重點項目之一。在農業生態系統服務中可以透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壤擾動以及增加土壤固態碳儲存量等方式,增加農田碳匯。然而,國內有許多閒置農田目前面臨發展綠色能源(太陽能板)或發展自然碳匯之間的抉擇。
- 設置太陽能板具立即減少碳排、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等優勢,但同時須面臨收購大量土地、儲能效率、太陽能面板使用期限及回收等問題;發展自然碳匯具增強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支持水資源調節及土壤保護等優勢,但較長的發展時間與較慢的投報率,成為發展自然碳匯的劣勢,因此,在發展綠能或自然碳匯相關政策上,應考量短期及長期(20年)之效益及影響。講者過去研究曾比較國內在不同減少碳排策略上所花費的成本及效益分析,結果顯示設置太陽能板雖具有高減碳效益,但環境成本也相對較高;而植樹或提升土壤碳含量(如以有機方式進行栽培),雖然生物生長需要時間而導致碳封存速度較慢,但在成本效益方面表現較有優勢。
- 考量我國的特殊地理挑戰,講者建議永續發展政策應轉向發展森林和農田等自然碳匯將更具成本效益,並制定合理的農業補貼政策,不僅符合環境永續的目標,還能改善農民收入。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
二、全球農食系統的轉型:透過有機農業真實成本會計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以實現永續發展
-
- 全球農業目前正經歷氣候變遷、農產品市場波動、消費習慣改變及自然資源逐年耗損等危機,全球總人口數預計在2050年成長至100億人,需要生產更多糧食供應逐年成長的人口數,若無法克服全球農業所面臨的危機,飢餓及貧窮將迎面而來!
- 為了因應糧食生產需求,許多林地將被開墾為農地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量也隨著密集的農業活動上升,在這樣的糧食生產系統當中,對於環境(生態系統服務耗弱)、社會(就業人口降低)、經濟(農業投入成本上升)及健康(農產品農藥殘留)等層面均帶來負面影響。
- 講者建議,應將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對於社會、環境及健康所帶來的影響,納入真實成本會計(True Cost Accounting, TCA)的計算中,以此權衡不同農法所帶來的正面(如生物授粉服務、土壤維持、生物防治效益等)及負面效益(如溫室氣體排放、土壤劣化等),如此才能反映農業所帶來的真實價值。
- 講者過往研究中,有機農業田區由於沒有噴灑化學合成殺蟲劑,捕食性昆蟲捕食田區中的害蟲,形成自然界的生物防治。而透過生物防治所減少的農藥成本,即可換算成生物防治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在美國明尼蘇達透過TCA比較基因改造玉米及有機玉米的研究中,基因改造玉米每年GDP收益雖為45億美元,然而其所帶來損害健康的成本為13億美元,損害環境的成本為5億美元;而有機玉米對於健康層面具正面效益,不僅可以增加有機玉米的價值,也顯示有機玉米生產系統具有較低的外部成本。
- 印度安德拉邦的農村社區,農民採用自然農法種植穀物、蔬菜及水果,不僅提高女性的就業機會,也降低了農業所付出的健康成本;透過TCA計算發現該社區採用自然農法後,作物產量提高11%、農民經濟收入提高50%、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也提升了88%。
- 面對氣候變遷及全球人口增長對農業帶來的挑戰,農糧生產系統急需找到一套永續生產的方式!過去農產品價值的計算中,忽略了生產過程對於社會、環境及健康等外部性因素的影響,導致食品價格扭曲,也使農業政策導向支持依賴化石燃料的集約式農業。國家政府應透過TCA評估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及生產過程中帶來的正面及負面效益,合理計算農產品價格,才不會低估施行有機及自然農法的價值,並導向永續農業政策發展,提高農民使用有機及自然農法種植的誘因,國家才得以建立起永續農糧生產系統。
澳洲聯邦大學創新、科學與永續研究所的Harpinder Sandhu教授
【主題二】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之淨零排放面價值
一、日本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現況及社會實踐
-
- 在高麗菜田區採用有機及慣行農法進行長期連作的實驗中發現,有機農法使用的草質及牛糞堆肥,使土壤排放的氧化亞氮(N2O)較低,土壤內的含氮量較高,且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種多樣性較高,可以吸收空氣中更多的甲烷。同時,有機農法田區土壤下1公尺的土壤水中所含的硝酸根離子(NO3-)濃度低於環境標準值(10ppm),對於環境的汙染較低。
- 從亞寒帶(北海道)、溫帶(日本靜岡縣、鹿兒島縣)、亞熱帶(日本沖繩縣、臺灣)及熱帶(泰國)採用有機農法的茶園與果園的土壤生物相調查結果中發現,在4個不同氣候帶的田區中,採用有機農法田區土壤下的物種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較高。
- 日本農林水產省透過「綠色糧食戰略系統」促進日本有機農業在社會中的實踐。目標在2050年將日本有機農田比例擴大至全國耕地面積25%。為了達成目標,需要串聯日本農業生產者、流通加工業者及消費者,提升對有機農業的認知並傳遞永續糧食生產系統的重要性。以下為日本社會實踐的例子:
- 日本伊豆之國市設立有機農業示範田區、有機農業技術研討會及講習會,透過新型農機具及自動除草機器人,協助抑制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雜草的生長。在2023的實驗結果發現,有機水稻田區的產量和慣行水稻田區並無明顯差異。
- 日本兵庫縣豐岡市使用有機及自然農法種植水稻,由於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農田及周遭濕地成為物種可利用的棲息地,保存農田的物種多樣性及食物鏈存續的同時,也成功復育東方白鸛,並將當地的有機稻米打造成東方白鸛米這個品牌,同時與豐岡市地區小學合作,將東方白鸛米作為營養午餐的米飯來源,成功在水稻生產、環境永續及物種保育,三方之間找到平衡。
- 日本千葉縣伊勢市地區小學的營養午餐全面使用有機稻米,學校供餐的剩飯率降低、農業收入提高連帶吸引有機農民數量上升、消費者對有機農業及永續農村的印象與認知程度上升,伊勢市也連續5年蟬聯移居者最想移居的成市。
- 經過「綠色糧食戰略系統」的推動,日本社會逐漸重視環境永續發展,以及有機農業對社會、環境與健康帶來的好處,同時也喚醒消費者為了守護下一代能保有健康環境的決心。
日本MOA公益財團法人農業、環境與健康研究所田渆浩康(Hiroyasu Tabuchi)次長
二、日本有機農業透過土壤健康管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土壤生態機制
-
- 地球上有75%的生物來自於土壤,為陸地哺乳動物總量的兩倍之多,這些土壤裡面的生物(蚯蚓、小型節肢動物等)與農作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土壤生態系統對於農業所帶來的影響。
-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建議,免耕(減少土壤擾動)、種植覆蓋作物及增加土壤表面的植物多樣性,有助於改善土壤生態系統。在日本長達15年的研究中,免耕田區的土壤固碳能力、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土壤內生物多樣性逐年上升,隨著水穩定性團粒(water-stable aggregates)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排水性得到改善。
- 另一項研究比較有機農田中,使用免耕及覆蓋作物與進行翻耕的差異。透過測量土壤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來評估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對溫室效應的影響,結果顯示翻耕土壤會加速土壤中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而免耕及覆蓋作物的土壤管理方式則會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因此,農業實踐的選擇正透過改變土壤生態顯著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
- 講者研究發現,水生蚯蚓在有機稻田中攝食有機物和土壤,並將糞便排放在土壤表面,土壤表面會因此形成一層柔軟而細膩的覆蓋層。蚯蚓的活動改變了微生物的活動,促進了氮的礦化。此外,這層覆蓋層還能促進甲烷氧化菌增長,隨著蚯蚓密度的增加,連帶使稻田的甲烷排放量減少,免耕田區比起翻耕田區減少90%的甲烷排放量。
- 有機農業可透過減少翻耕次數,以及將剩餘作物殘骸敷蓋在土壤表面,不僅可改善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固碳能力及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藉由改善土壤管理方式來加強土壤生態系統服務,才可建立永續農糧生產系統。
日本福島大學食品與農業科學學院金子信博(Nobuhiro Kaneko)特聘教授
三、友善生態農法對自然碳匯之益處
-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數據顯示,因人類活動影響(使用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等),加劇每年地球氣溫上升幅度,引發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我國也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經濟部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自然碳匯為發展主軸之一。
- 講者研究指出,透過友善農法(有機農法、草生栽培等)種植茂谷柑及金萱茶,對於作物的最高光飽合光合作用率(Amax)、氣孔導度(Gs)、光合系統 II 最大光化學潛能(Fv/Fm)、電子傳遞速率(ETR)、非光化學消散(NPQ)等參數具有正面效益,顯示其在面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環境逆境(高溫、缺水等情況)之下,作物生理反應變化較穩定,對於逆境的耐受性較佳。在溫室氣體通量測量的方法中,講者分別測量地上部(植株本身)及地下部(土壤表層植被及土壤微生物)經由光合及呼吸作用等生理機制,對於大氣中碳吸存及碳排放之間消長的情況,以此作為茶園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Ecosystem Carbon Budget)。而在不同作物碳收支的計算中,須將作物在耕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CH4、N2O等)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並納入模型中計算,如此才可掌握該生態系統的碳收支情形。
- 在友善環境農法(有機農法、草生栽培等)對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中發現,草生栽培的香蕉園由於土壤覆蓋植被,可增加土壤固碳能力。透過模型計算出友善環境農法香蕉園生態系統每平方公尺可吸收1,347.7克的碳量,固碳量為慣行農法生態系統的150倍。在臺東鹿野茶園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友善環境農法耕作的茶園生態系統,土壤固碳能力較佳。
- 友善環境農法有助於促進生物多樣性、植物生理功能及自然碳匯能力,當作物具有較佳的生理狀態時,不僅可增加土壤固碳量,還可健全生態系統功能。
【有機食材 美味上菜】以「食」為始 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小編報給大家知,本次研討會的餐點,部分選用國內有機及友善耕作的農產品!特別感謝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提供有機絲瓜、有機小松菜、有機馬鈴薯、有機杏鮑菇、有機高麗菜、有機芥藍、有機胡蘿蔔及有機豆包等多種有機食材,以簡單的烹調方式,讓參與者品嘗有機食材的原味,傳遞有機農產品經營者的溫暖與用心,同時也為下午場演講補充滿滿的能量!
邀請大家從今天開始加入我們的行列,選擇友善環境的有機農產品,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吧!
(待續)
報名費用:無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部有機農業促進諮詢會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
協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糧署
撰稿:陳奕勳
校稿:魏庭竹、湯雅雯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