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日期:2023年6月6日至6月9日
關鍵字:有機亞洲大會、菲律賓、台灣代表團、花蓮有機農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陽明山友善花卉、大坑茶山、Organic Asia Congress、OAC、Philippines、Kauswagan
2023年6月6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分會(IFOAM Asia)於菲律賓考斯瓦根市(Kauswagan)舉辦為期四天的第六屆有機亞洲大會(Organic Asia Congress,OAC),臺灣代表團是本次大會出席人數最多的外賓團,共有43位有機伙伴參加,並分別在多場論壇中,從有機農業推廣、技術、行銷等領域,到政策議題與各國有機界人士分享臺灣經驗。此篇摘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新北市有機茶農蔡旭志、農糧署東區分署的報告內容作分享。
陽明山的友善花卉革命
圖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發表現場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社會包容性」論壇中,以「陽明山推動有機農業、建構國家公園與當地居民的保育夥伴關係、減少對立」為主題,分享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在地農友透過推動環境友善花卉,促成合作與互相理解的經驗。
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有四分之一為私有土地,且多為農用,其中海芋及繡球花等觀賞用花卉是該處亮點作物之一,每年吸引無數遊客上山欣賞花海美景。然而,傳統花卉種植所使用的化學合成農藥及肥料對如赤腹游蛇等保育類動物,造成棲地威脅與環境衝擊,讓該國家公園管理處在保育、遊憩與農業的平衡中面臨挑戰。
為協助陽明山國家公園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並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第三方角色切入,推動、輔導及協助農民轉型友善耕作,並以申請綠色保育標章為目標。首先在技術方面,與研究單位合作建立花卉試驗田,提供防治管理日曆讓花農依循使用各項友善資材,逐步建立農友的信心。
而教育方面,利用紅外線攝相機拍攝出沒於農田的動物,讓農民瞭解保育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參與感。
最後是銷售方面,與官方合作在國家公園內開設農夫市集,以及與連鎖餐廳協作,提升農友有機及友善農產品銷售。至今,已有35戶農民參與種植環境友善花卉的計畫,並培養了10家通過有機驗證的夥伴。這項計畫開創國家公園、當地農民、保育環境的三贏互利關係。
在場的國際夥伴對慈心基金會分享之陽明山經驗深感興趣,並分享彼此經驗。來自印度的來賓提到,印度某國家公園旁的緩衝地區也利用有機農業來促進生態保育,其所保護的對象為印度神獸-大象,可見有機農業對維持生態、生活、生產平衡的重要性。
大坑茶山復興之路:第四代茶農的有機智慧
圖二、大坑茶山第四代茶農蔡旭志
身為大坑茶山第四代茶農的蔡旭志,在「有機農業創新」論壇中,以「有機茶生產之創新」分享臺灣有機茶產業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方法。
大坑茶山位於南港與汐止一帶,有著百年的產茶歷史,尤以包種茶最為著名。但自從1950年代隨著礦業興起,青年棄農轉工,加上後來工業園區的出現,人口轉移使得茶產業逐漸沒落。汐止茶區從全盛時期的30多家到現在僅剩寥寥數家。
蔡旭志指出經營有機茶園主要面臨的問題為以下三點:缺工、氣候變遷影響產量,以及長者為傳統茶葉主要消費者族群。
首先為解決缺工問題,蔡旭志導入智慧農業監控系統。利用天氣箱、現場傳感器與延時攝影機,識別農田天氣模式、收集與土壤相關的參數,並拍攝整個田地或特定作物情況。透過智慧農業即時且客觀的資訊,有助於精準、即時地進行田間管理,讓茶園勞動力成本減少30%,並增加50%的產量。
其次,透過留下部分雜草,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減緩土壤溫度波動,以及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最後,蔡旭志藉由重新設計品牌、開發多種特色有機茶產品(例如包種茶糖、茶米花等)、經營茶料理餐廳,以及開放茶園舉辦食農教育活動等多元管道,開拓不同年齡層的客群,提升大眾對大坑茶文化印象。
現場來賓對蔡旭志如何運用智慧型設備提升產量很感興趣,並提出有關投入成本、政府資源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有機首都花蓮縣:現況與挑戰
圖三、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花蓮縣政府發表現場
除民間各界的活躍參與,臺灣公部門也有代表向國際宣傳臺灣有機農業。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花蓮縣政府在「鄉村振興」論壇中,以「臺灣花蓮縣有機農業推廣的發展歷程與挑戰」為主題,分享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現況。
花蓮縣為臺灣有機農業發展重鎮,根據2022年底的統計,花蓮縣有機驗證面積達到3,068公頃,佔全臺灣的22.7%,居全國縣市之冠。能如此成功推動的主因為花蓮是臺灣少數較不受工業污染的地區,具良好空氣、灌溉水源及土壤等優質生產條件,非常適合推動有機種植。而花蓮縣的有機農業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朔至1994年試驗種植有機稻米,隨著中央政府逐步建立有機農業相關操作準則與第三方驗證規範,花蓮縣也自2007年開始計畫性地發展有機農業,成功鼓勵更多農民轉作有機。
政府目前持續透過補助農機具、溫室、有機資材等方式,以及推動學校有機營養午餐計畫,來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並從2015年起,與中央政府聯合補貼農民全部的有機驗證費用,解決農民一大痛點。
然而,以臺灣有機農業首都為目標的花蓮縣,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青年缺乏對農業的興趣和投入,造成農業勞動力不足;二是臺灣的有機農場平均規模較小,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為解決這些問題,將持續透過各種策略來吸引年輕人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並透過技術研發來提高有機耕作的效率和效益。
結語
圖四、臺灣代表團與考斯瓦根市市長(中間紅背心者)合影
臺灣有機代表團在此次大會展現高度的參與度和貢獻,於各主題論壇上分享臺灣有機農業推廣策略和實際成果,皆引起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正面回饋。此外,大會期間代表團與大會主辦單位考斯瓦根市阿納多市長(Rommel C. Arnado),以及印度有機代表團進行交流互動。這些現場交流不僅可彰顯臺灣有機農業的軟實力,也提升臺灣在國際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交流是提高臺灣有機農業國際能見度的關鍵因素,期待未來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夥伴加入有機國家隊,一起推動臺灣有機農業走向世界。
2023年6月6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亞洲分會(IFOAM Asia)於菲律賓考斯瓦根市(Kauswagan)舉辦為期四天的第六屆有機亞洲大會(Organic Asia Congress,OAC),臺灣代表團是本次大會出席人數最多的外賓團,共有43位有機伙伴參加,並分別在多場論壇中,從有機農業推廣、技術、行銷等領域,到政策議題與各國有機界人士分享臺灣經驗。此篇摘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新北市有機茶農蔡旭志、農糧署東區分署的報告內容作分享。
撰文:湯雅雯
編輯:賴怡伶、湯雅雯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